-
2017-09-12
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天津工业生物所利用一碳化合物合成功能糖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孙媛霞带领的功能糖与天然活性物质研究团队围绕这一热点,利用一碳化合物合成功能糖,合成了若干高附加值的稀少糖。
-
2017-09-12
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青岛能源所在糖苷水解酶底物特异性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青岛能源所微生物资源团队近期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Robert Kelly教授合作,阐明了极端嗜热微生物Caldicellulosiruptor阿拉伯呋喃的酶解机制及其与木聚糖酶协同降解效应,对于木质纤维素的生物降解有重要意义。
-
2017-09-11
生物谷
硫肽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机制研究获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报道了一例黄素依赖的加氧酶通过底物的立体专一性氧化来促进吲哚五元环的扩环重排,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种喹啉单元形成的酶学新机制。
-
2017-09-07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科学家设计出新型“活材料”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工程师们受这些天然材料的启发,合成出包含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的活性生物材料。其中的活细胞能对环境起反应,产生复杂的生物分子,非生物材料能导电或发光。相关研究论文刊登在了《自然-材料学》(Nature Materials)杂志上。
-
2017-09-07
科技部
美国科学家开发全基因组测序水稻变体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团队与来自能源部联合基因组研究所的合编辑,宣布开发出粳稻Kitaake的第一个全基因组测序快中子诱导突变体种群,一种新型的短生命周期水稻品种模型。
-
2017-09-07
科学网
我国成功杂交成黄颜色鲟鱼
河北涿州高英宇隆水产有限企业依托中国水产研究院的技术引导,用从国外引进的西伯利亚鲟鱼和俄罗斯鲟鱼成功杂交成黄色的鲟鱼。
-
2017-09-07
科学网
中德科学家揭示甘薯起源历史
上海辰山植物园(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和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联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分子遗传研究所和分子植物生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Plants》上共同发表了揭示甘薯起源的重要论文。
-
2017-09-07
来宝健康
科学家研究蜘蛛丝蛋白用于开发人工心脏
Friedrich-Alexander-University Erlangen-Nürnberg(FAU)的研究人员及其在拜罗伊特大学的同事们调查了在实验室开发的人造丝蛋白是否适合工程化心脏组织。
-
2017-09-07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长期施用粪肥土壤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微生物团队博士后彭双和合作导师林先贵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长期施肥试验为研究平台,利用定量PCR技术和现代分子生态学分析方法比较了猪粪、牛粪和秸秆连续还田30年对土壤ARGs的影响及其潜在因素。
-
2017-09-07
干细胞
干细胞可助心脏“返老还童”
美国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欧洲心脏病学杂志》上报告说,从年轻心脏中提取的心脏干细胞在注入衰老的心脏后,可以逆转心脏的衰老过程。
-
2017-09-07
今日科学
德国发明可自我溶解的牛奶胶囊
德国马丁·路德大学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在热饮料里可自我溶解的牛奶胶囊,这种胶囊可方便地用在会议、飞机等快捷热饮供应场所,减少牛奶的塑料或纸壳包装。
-
2017-09-07
中国广播网
皮肤移植基因疗法可降糖减肥
美国研究人员为经由皮肤移植的一种新型基因疗法提供了“概念性验证”,该方法可用来治疗两种非常普遍又相互关联的人类疾病:Ⅱ型糖尿病和肥胖症。
-
2017-09-07
科普中国-健康伴我行
水稻里面“育”良药 植物中提取的人血清白蛋白保质又保量
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企业研制的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获国家食品药品审评中心批准,进入临床研究,它是国际上第一个通过水稻生产的一类创新药。
-
2017-09-07
新华社
美科研人员从"鼻涕虫"设计出医用"胶水"
美国哈佛大学科研人员从俗称“鼻涕虫”的蛞蝓分泌的黏液中获得灵感,设计出一种强力、无毒的医用“胶水”,它在湿润环境中也能与生物组织紧密结合,还可经受频繁的变形而不开裂。
-
2017-09-07
中国科学报
德科学家绘制出首份完整线粒体蛋白质图
德国科学家绘制出了酿酒酵母线粒体内部蛋白质的分布图,这是世界上第一份完整的高清晰度线粒体蛋白质分布图。
-
2017-09-07
中国科学报
小麦穗型调控分子模块解析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焦雨铃研究组和中国农业大学王向峰研究组合作,利用前人筛选出的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通过转录组关联分析和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的策略研究了幼穗发育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并验证了其中的关键因子在穗粒数调控中的作用。
-
2017-09-07
中国科学报
根瘤菌的减“肥”行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文新认为,根瘤菌生物固氮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技术途径,“接种与豆类作物品种相匹配且适应种植土壤的根瘤菌,广泛开展豆类与其他作物间套轮作,可大幅减少化学氮肥的施用,并可减少病虫害,获得优质高产。”
-
2017-09-07
中国科学报
澳科学家完成两种害虫基因组测序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组织日前宣布,该组织科学家领衔完成了对棉铃虫和谷实夜蛾这两种害虫的基因组测序,这一成果可能为全球农业防病害节省数以亿计的成本。
-
2017-09-07
新华社
中国科学家发现水稻高产关键基因
中国科学家在《细胞研究》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发现一个关键基因能调控水稻“理想株型”并有潜力增加其产量,这将有助未来培育出更高产量的水稻品种。
-
2017-09-07
科技日报
制种纯度达99.9%!我国赢得杂交小麦话语权
“利用大家的成套技术,可使杂交小麦制种纯度达到99.9%以上。”今年6月通过验收的一项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宣告我国在杂交小麦优异亲本创育、强优势组合配制和规模化高效制种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领域获重大突破。